更新时间 2025-02-22 20:13:39
代糖已经悄然融入我们的生活,并为广大糖友提供了可贵的无负担甜味来源。然而代糖可能并没有它表现出来的那么健康。此前,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将阿斯巴甜列为“可能对人类致癌”之列,如今它同样被认为可能会增加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代谢病的风险。
2025年2月19日,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团队联合卡罗林斯卡学院团队在《细胞·代谢》杂志发文,一种非常常见的代糖阿斯巴甜,通过胰岛素引发的炎症加重动脉粥样硬化。
Cell Metabolism(IF=27.7),题为“Sweetener aspartame aggravates atherosclerosis through insulin-triggered inflammation”
研究者在小鼠的饮水中添加了阿斯巴甜(APM),添加量设置了0.05%、0.1%、0.15%三个梯度。喂养持续12周。
该研究表明食用0.15%的阿斯巴甜(APM)显著增加了小鼠和猴子的胰岛素分泌。双侧膈下迷走神经切断术(SDV)消除了APM升高的血液胰岛素水平,证明了副交感神经激活在胰岛素分泌调节中的重要作用。
持续地给ApoE-/-小鼠喂食APM通过胰岛素依赖机制加重了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和生长。在ApoE-/-小鼠体内植入胰岛素缓释泵加剧了动脉粥样硬化。全基因组表达谱发现CX3CL1趋化因子是胰岛素刺激的动脉内皮细胞中上调最多的基因。单核细胞/巨噬细胞中CX3CL1受体Cx3cr1基因的特异性缺失完全消除了APM加重的动脉粥样硬化。该发现揭示了APM相关动脉粥样硬化的新机制,内皮细胞CX3CL1-巨噬细胞CX3CR1信号轴的治疗靶向提供了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CVD的方法。
阿斯巴甜显著加重了小鼠的动脉粥样硬化程度
从图中可以看到,即使是偏低剂量的阿斯巴甜,也显著增加了小鼠的动脉粥样硬化程度。
研究者还排除了小鼠的体重、脂肪组织、血脂的影响,说明动脉粥样硬化加重并非是因为小鼠长胖或者血脂升高。相对的,食用阿斯巴甜的小鼠表现出明显的胰岛素抵抗,说明阿斯巴甜带来的影响与胰岛素机制有关。
其实,代糖虽然不是糖,但也能通过很多不同途径刺激胰岛素分泌。在本研究中,研究者就发现,阿斯巴甜通过激活迷走神经诱导胰岛素分泌。手术切除小鼠双侧迷走神经可以完全阻断阿斯巴甜诱导的胰岛素分泌。
CX3CL1作用机制
如果敲除小鼠巨噬细胞和单核细胞中的Cxcl1,就能显著减轻阿斯巴甜诱导的动脉粥样硬化症状,证实了CX3CL1-CX3CR1通路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
扩展资料
关于甜味剂
人工甜味剂(ASWs),也称为非营养甜味剂(NNSs)。阿斯巴甜(APM)是一种常用的甜味剂,阿斯巴甜(Aspartame)是一种常见的人工甜味剂,化学名为天门冬氨酰苯丙氨酸甲酯,其甜度约为蔗糖的200倍。阿斯巴甜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被广泛应用于各种食品和饮料中,包括无糖饮料、口香糖、冰淇淋、酸奶等。
健康影响
尽管阿斯巴甜被认为是一种低热量的甜味剂,但多项研究表明其可能对健康产生负面影响。阿斯巴甜通过激活胰岛素分泌,导致炎症和动脉粥样硬化。研究表明,阿斯巴甜通过激活迷走神经诱导胰岛素分泌,进而促进内皮炎症和动脉粥样硬化。此外,阿斯巴甜还被认为可能对人类致癌,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将其列为“可能对人类致癌”之列。
安全性争议
关于阿斯巴甜的安全性存在争议。一些研究表明, 阿斯巴甜APM可能与各种疾病有关,包括肥胖、二型糖尿病(T2DM)、癌症、心血管疾病(CVD)、过敏、神经障碍和行为障碍,以及导致胰岛素水平升高,从而引发动脉粥样硬化和炎症。然而,APM消费的健康影响,特别是其长期消费的后果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然而,也有专家指出,这些研究主要在小鼠身上进行,且小鼠经过基因改造,其结果可能不适用于人类。
摄入量建议
关于阿斯巴甜的每日允许摄入量已有规定,为每公斤体重40毫克。另据FDA规定,欧洲APM的最大推荐日摄入量为40 mg/kg体重,美国为50 mg/kg体重。
替代品
为了减少健康风险,可以考虑使用其他甜味剂作为替代品。例如:
赤藓糖醇:一种天然甜味剂,不会被人体代谢产生热量。
罗汉果甜苷:提取自罗汉果,具有较低的热量和甜度。
甜叶菊:一种植物提取物,甜度较高但热量极低。
这些替代品在提供甜味的同时,相对更安全,适合用于各种食品和饮料中。
参考资料:
https://www.cell.com/cell-metabolism/fulltext/S1550-4131(25)00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