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个糖尿病谣言,你中招了吗?

更新时间 2022-02-15 13:51:04

1、得糖尿病是因为糖吃多了。

不少人认为罹患糖尿病是因为糖吃多了,这里的糖不仅仅是白砂糖这类的简单糖,甚至还包括精白米面这类碳水化合物,因此得了糖尿病就刻意少吃甚至不吃主食,这样的认识是错误的!

多吃糖不一定就会得糖尿病,吃糖和罹患糖尿病之间并没有直接联系,在糖尿病的发生、发展中,饮食因素占有重要一席,然而遗传、感染等多重因素都与糖尿病发病相关,亦不可忽视。

饮食大数据显示,与我国糖尿病高发密切相关的营养物质更可能是“脂肪”。从近几十年中国人的饮食结构变迁可得出,我们的主食摄入量没有增加,反而有一定降低,而随着物质生活的极大改善,过多摄入动物类食物,油脂摄入量也明显增加,油脂摄入超标,这不仅仅增加肥胖率,还会导致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增加。因此,不少人靠少吃或不吃主食减肥和控制血糖是错误的。

2、糖尿病患者不能吃甜的。

得了糖尿病,就再也不能吃甜食了,这其中也包括水果。很多糖尿病患者对这个观点深信不疑,从此也和水果说再见。其实我们要辩证地一分为二地来看问题,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日常饮食中需要控制简单糖的摄入,因为这类糖能快速升高血糖,不利于疾病控制,因此,糖尿病患者不要吃蛋糕、甜点等。但是出现低血糖时,糖尿病患者就需要及时补充能快速升糖的食物,让血糖恢复正常,这时就应该给予简单糖,这类食物可以快速缓解低血糖症状。

对于水果等带有甜味食物,糖尿病患者在血糖控制稳定的情况下是可以吃的,水果也能提供一些抗氧化物质,对糖尿病患者有益,选择时应该选择血糖生成指数低的品种,比如苹果、梨子、柑橘类水果,而荔枝、香蕉等含糖量高的水果,食用后对血糖影响较大,亦不适合糖尿病患者食用。

此外,市面上有很多宣称是“无糖食品”,它们只是不含蔗糖,它可能含有果糖、葡萄糖或麦芽糖等,并且其所含脂肪等也会增加热量。

3、糖尿病一定会遗传。

糖尿病有遗传因素,但不是100%。如果夫妇双方均患有糖尿病,子女有40%~50%的几率患病。如父母单方有,子女只有20%~30%的患病几率。

糖尿病是可以预防的,通过后天生活方式的改变。

4、保健品可以治糖尿病。

有的保健品有辅助降血糖的作用,但这并不能作为治疗糖尿病的手段,还需要结合药物。目前糖尿病最有效的治疗方法还是五驾马车。

5、降糖药伤肝肾

降糖药是治疗高血糖的有力武器,但是用药前医生都会关注患者的肝肾功能,一些药品说明书上也会有“肝肾功能不全者禁用”的字样,因此,有不少患者认为是药三分毒,降糖药吃多了伤肝肾,从而抵制吃降糖药,这种观点也是错误的。

首先,很多药物都需要在肝脏中代谢,大部分以药物原形或者代谢产物从肾脏中排出,当肾功能不全时,药物代谢障碍,可能导致药物体内蓄积,导致不良后果,肝功能如果受损,势必不利于药物代谢,因此在肝肾功能不全时,医生会调整用药方案,选用不经过肾脏代谢的药物,或者采用胰岛素治疗。

其次,糖尿病的一些慢性并发症,比如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和血糖、血压、血脂控制不佳有关,和降糖药物本身关系很小,因此,有的患者因为担心降糖药伤肝肾就拒绝吃药,或者随意减少药量,都是不可取的做法,血糖高了,对血管的长期损害,最终反而会导致肾脏病变。

6、血糖降下来就能停药了。

血糖降下来后,仍需注意饮食和运动。是否能停药必须去医院查胰岛功能,听取医生的建议如何用药。

自己擅自停药,容易引起血糖的波动与反弹,这样反而不利于糖尿病的控制。

7、糖尿病人不能喝粥。

粥升糖速度快,但降下来的速度也快。只是喝粥讲究技巧:不能喝纯大米粥,喝粥时需要加一些豆类或杂粮,粥不能煮得时间太长。放凉了再吃(凉了淀粉老化了升糖就不快了),食物搭配如蛋白类和蔬菜类一起吃为好。

8、儿童糖尿病都是1型糖尿病 。

过去,儿童糖尿病类型多为患1型。但近年患2型糖尿病的儿童有明显增多的趋势。

儿童患2型糖尿病的主要原因可能与遗传、肥胖、常进食高热量、高脂肪的快餐食品和大量含糖饮料及活动少而喜欢长时间静坐看电视、玩游戏等因素有关。

其实,2型糖尿病已成美国儿童的一种流行病,在过去10年中儿童2型糖尿病发病率上升了33%。我国儿童的2型糖尿病发病率也在显著升高。

9、喝酒降低血糖,可以长期喝洒。

糖尿病人饮酒会引起低血糖反应在医学界已形成共识。喝酒能降低血糖,并不是说刚好能把血糖降低至正常值。

临床上发现,糖尿病人少量饮酒后确实有降低血糖的反应。但是,当空腹长期大量饮酒时,会有低血糖危险,特别是使用胰岛素或胰岛素促泌剂治疗,以及口服磺脲类降糖药(如格列本脲)的糖尿病人,饮酒后会增加低血糖发生风险,严重的会危及生命。

大量证据表明,过量饮酒是心血管病(包括心脏性猝死)和其他相关慢性疾病的危险因素。

10、糖尿病严重了才打胰岛素。

胰岛素并非是糖尿病严重后才用,特别是对于1型糖尿病患者,在发病初期即需要用胰岛素。

而2型糖尿病通常是在血糖明显升高时进行强化治疗。另外在特殊情况下,如妊娠、围手术期等也需要首选胰岛素。

11、少吃多餐不利于血糖控制。

很多人认为少吃多餐会增加热量,不利于血糖的稳定。其实科学的少吃多餐是将一天已经定量的食物以四餐、五餐甚至六餐的形式分开进食,是不会增加热量的。

如此科学的少量多餐对血糖控制十分有利。每餐少吃点儿,这样就不至于使餐后胰腺的负担过重,血糖也不至于升得太高,从而避免餐后高血糖。

12、睡得多有助于控制血糖。

睡眠不足与代谢紊乱之间可能存在潜在相关性。每天睡眠时间长期减少2小时,会导致胰岛素敏感性下降。还有一项研究表明,长期睡眠时间过长或过短的人,患糖尿病的概率要高于睡眠时间正常的人。

睡6~8小时对控制血糖有利。午睡半小时为好,不要超过1小时。

13、血糖高无症状可不吃药。

即使无症状,血糖控制不达标,2017版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中提出当糖化血红蛋白≥7.0%则需要进入药物治疗。当糖化血红蛋白≥9.0%时可以启动胰岛素强化治疗。

14、粗粮可控制血糖,要多吃。

吃粗粮可以让餐后血糖升高比较缓慢,但过量吃粗粮同样会造成餐后血糖升高。餐餐吃粗粮,大人受不了,孩子更受不了。

而长期大量进食粗粮不但会对胃造成一定损伤,还会影响其它营养素的吸收。营养要均衡,粗粮细粮搭配着吃才科学。

15、糖友做家务就是运动。

不少糖友尤其是女性糖友都认为做家务就是运动了,这是非常错误的观点。

家务绝对不等同于运动。运动讲究运动强度、运动时间、运动频度和运动方式,运动强度要达到靶心率,运动时间以达到靶心率20~30分钟为佳,运动频度以每周运动3~4次最适宜,一旦运动间歇超过3天,则运动锻炼的效果及累积作用就会减少。

所以绝不能以家务代替运动。

16、没有症状,不必监测血糖。

很多糖尿病人认为只要自己没有明显症状,测不测都不要紧,可是等出现症状时,血糖值就已经很高了,因此,不能根据自己的主观感受来决定是否监测血糖。

17、偏方能根治糖尿病。

如果有一个食物、偏方、新科技宣传能根治糖尿病,会轰动整个世界,诺贝尔医学奖绝对属于中国,会出现在中国各大官方媒体,而不是某个地方电视台或者报纸上某个牛皮癣广告大肆渲染。

18、年轻人不会得糖尿病。

错误。《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研究表明,90后的“年轻人”是糖尿病的高发人群。所以超重、血脂高或父母患糖尿病的人,应该从10岁开始,每年检查空腹血糖(正常3.9~6.1mmol/L)或口服75克葡萄糖后2小时抽血测血糖(正常人<7.8mmol/L),以便早诊断,早治疗。

19、用药会依赖。

不存在依赖。糖尿病是慢性进展性疾病,终身用药是疾病的发病机制决定的,并不是所谓“药物依赖”问题。相反,GLP-1类似物和DPP-4抑制剂等药物还能改善胰岛B细胞功能呢,可延缓病情的进展和并发症的发生发展。

20、不吃饭,也得吃降糖药。

不对。降糖药物需要长期规律应用,但是某餐不吃,其餐前降糖药物应停用,并及时监测血糖,避免低血糖。

21、只测血糖就是自我监测

糖尿病的病情监测不仅仅包括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还包括体重、腰围、血压、尿常规、糖化血红蛋白、眼底、足背动脉搏动及神经病变等相关检查。

22、怀孕了,血糖高点无所谓。

不行。高血糖对母亲和胎儿都有多方面的不良影响,比如高血糖可导致早产、妊高症、羊水过多、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危险增加;还会对围产儿造成巨大儿、胎儿宫内缺氧、新生儿呼吸窘迫或新生儿低血糖等。将来子代远期也容易发生糖代谢异常及肥胖等。

23、没症状,就没病。

不一定。除了“三多一少”的典型症状外,糖尿病的起病形式很多,而一部分病人是因为毫无预兆地发生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而发现糖尿病的。大家应重视定期体检,及时发现糖尿病,以便及时正规治疗。

24、西药不如“中成保健药”安全。

错误。正规降糖药物都经过大量药物试验,经过国家批准才上市,其疗效确切,安全性有保障。而小广告上的“特效药”,只是个别商家为谋取私利,不顾病人安危,打着所谓“中药、保健药、偏方药”的幌子,其成分不明,连安全性都不能保证,更不别说降血糖了。

25、糖尿病是绝症。

这么说就太焦虑了!虽说糖尿病是终身性疾病,但糖尿病是可控的,绝对不像某些绝症没有合适的治疗方法。只要血糖控制理想,患者的预期寿命与正常人没有差异,完全不用过度悲观。相反,良好的心态有利于控制血糖。

关于好安森


好安森(Howansem)深圳善德医疗旗下子品牌,秉持“用科技创造健康未来”的品牌使命,矢志投身于生命健康事业,为人们的家庭生活构筑健康的基石,为现代社会高发的慢性病防治,探索一条日常化的辅助治疗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