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 2024-12-08 22:33:19
眼看着新一年又即将来临,尽管今年他依旧没有对象,但他看了看手中的文献,决意拿起知识的武器,捍卫大龄单身读书人的尊严,势必要与催婚封建势力斗争到底!
来自英国剑桥大学、牛津大学以及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领衔的研究团队在2021年联合发表于Nature human behaviour的一项研究,揭示了遗传对人类首次性行为年龄及首次生育年龄的影响,并将这些关键基因与外在的行为联系起来。
在这项大型全基因组关联研究中,总共纳入了387,338份首次性行为年龄调查样本(男性182,791名,女性214,547名),以及542,901份首次生育年龄调查样本(男性124,088名,女性418,758名),找到了371个单核苷酸多态性(基因组水平上单个核苷酸变异)位点,其中与“初夜”年龄相关的有282个位点,与“初次为人父母”年龄相关的有89个位点。
利用这些位点,研究人员设计了一套多基因评分(polygenic scores, PGSs),评分越高,“初夜”年龄和“初次为人父、为人母”的年龄则越大。
那些首次性行为年龄PGSs高居前5%的人,在19岁前偷吃禁果的可能性大大减少,而首次生育年龄PGSs高居前5%的人,在各年龄段生育概率普遍较低,直到27岁以后,才稍微提高,但是在人群中仍然处于较低的水平。
首次性行为/首次生育年龄PGSs每增加/减少一个标准差,意味着首次性行为年龄推迟/提前7.3个月,首次生育年龄推迟/提前6.3个月。
不仅如此,研究人员还发现这371个SNP位点与一些外在的表现,包括生殖表现(如初潮年龄、性伴侣数量)、不孕症表现(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多囊卵巢综合征)、行为表现(受教育程度、风险承受能力)、精神疾病(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抑郁症)、物质滥用表现(吸烟开始年限、吸食大麻)等具有遗传相关性。
在这些与首次性行为/首次生育年龄相关的基因中,一些作用比较显著的基因,在生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如CGA与促卵泡激素有关,KLF17与生殖细胞发育有关,ESR1, SUMO1等与胎盘生长有关,CCR1与女性子宫内膜异位症有关,CXCR6与自发流产有关。
具体表现为初潮年龄、变声年龄推迟,首次性行为年龄就越晚;性伴侣的数量越多,首次生育年龄提前的可能性就越大;女性患有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可能越大,首次生育年龄延后的可能就越大。
此外,研究人员还发现一些遗传位点,包括GTF2I,TOP2B, E2F1, NCAM1, SLC44A1等,与受教育程度、精神疾病、冒险行为相关。
受教育年限越长,越倾向于推迟首次性行为和首次生育年龄。
具有多动症、重度抑郁倾向的人,越有可能比同龄人更早发生首次性行为和怀孕生子。
越早年龄开始抽烟喝酒、甚至吸食大麻,与青春期性行为以及怀孕相关。
孤独的人,发生首次性行为和生育的年龄会更晚,也许这就是越孤独越注孤生吧,所以宅在家是注定找不到对象的(doge)。
研究了与首次性行为/首次生育年龄相关的基因与外在表现的联系之后,研究人员试图寻找首次性行为和首次生育年龄的延后对健康的影响。
根据衰老领域著名的一次性体细胞理论(the disposable soma theory)——当个体投入于生殖行为的资源越多,那么用于维护体细胞健康的资源则越少。以往的一些研究显示,妇女生育子女个数越多,寿命越短,而90岁高龄的女性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首次生育年龄比同龄人晚。
利用PGSs进行分析,研究人员发现PGSs每增加一个标准差,各年龄段的死亡率下降2%-4%,提示首次性行为/首次生育年龄的适当推迟,有助于晚年长寿。同时,推迟生育年龄也与更低的II型糖尿病、冠心病风险有关。
最后,研究人员回顾了上世纪40年代以来首次性行为年龄和首次生育年龄的变化,可以明显地看到,随着社会经济、文化水平的发展,人类首次生育年龄不断推后,同时首次性行为和首次生育年龄在逐渐“解耦联”——
在40年代以前如果一个人很早就知晓人事,那么他英年早婚早育的可能性就很高,但在现代社会,得益于避孕套的普及,人们拥有对生育有了更多掌握权,性行为和生育的关系被减弱。
由此可见,推迟生育年龄,是社会发展大势所趋,科技发展使得人类终于可以更加从容选择生育的时机,而遗传很有可能就是人类意识背后的操盘手,影响了我们自哪一瞬间考虑开始繁衍后代。
关于好安森糖尿病治疗仪
好安森糖尿病治疗仪系出“人民健康家庭系统工程”,属于“四大系统工程”之一的“有序生命信息场工程”。好安森糖尿病治疗仪运用“钱学森系统学原理”,由好安森首席科学家何月蓉院士团队领衔科研攻关,倾尽心血打造,是“中医现代化”成果产品之一。
参考文献:
[1] Mills MC, Tropf FC, Brazel DM, et al. Identification of 371 genetic variants for age at first sex and birth linked to externalising behaviour [published online ahead of print, 2021 Jul 1] [published correction appears in Nat Hum Behav. 2021 Jul 28;:]. Nat Hum Behav. 2021;10.1038/s41562-021-011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