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茨海默病研究新发现:医源性β淀粉样蛋白或可“人传人”

更新时间 2024-01-31 14:53:51

近日,《自然·医学》杂志发表了来自伦敦大学学院John Collinge团队的新成果。这位学者算得上老朋友,此前他们曾发现,尸源性人生长激素(c-hGH)中的Aβ能够诱导小鼠出现Aβ沉积,为AD的传染假说提供了印证。

此次,他们分析了8例童年曾接受c-hGH治疗者的病例,发现其中部分患者出现了早发性AD的症状和脑内的Aβ斑块沉积,同时,这些人并未携带早发性AD的风险基因。

这无疑是医源性Aβ可促进AD进展的有力证据。

论文题图

蛋白也可以是病原体,这个认知想必大家并不陌生,朊病毒和疯牛病的故事已经告诉我们很多。与之类比,AD等以异常蛋白积累为核心病理的多种神经退行性疾病也存在类似的传染假说。

这件事还要从上个世纪说起。早在1950年代,就有人为身高所困寻求治疗。但是受限于当时的技术水平,治疗所需的生长激素只能从过世者的脑垂体中提取,也就是前文我们所提到的尸源性人生长激素(c-hGH)。从1959年至1985年,英国至少有1848人接受了c-hGH治疗。

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c-hGH令部分患者得上了另外一种疾病,克雅病。

克雅病是由错误折叠的PrP蛋白、也就是朊病毒引起的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朊病毒可诱发正常PrP的异常折叠,导致大脑的海绵样空洞。全世界范围内,已经发现200余例接受c-hGH治疗后患上医源性克雅病的病例,其中80余例来自英国。

Collinge团队对这个课题非常关注。2015年,他们对8名死于克雅病的患者尸体进行了检查,这些人都曾在童年接受过c-hGH治疗。意外的是,除了克雅病的标志性病变,研究者们在其中4人的大脑中还发现了大量的Aβ沉积和脑血管Aβ病变(CAA)。

这些患者的年龄在36-52岁之间,对于AD来说可算相当年轻,正常人在这一年龄段存在大量Aβ沉积的概率不到4%。

幸运的是,当年这些患者使用过的c-hGH在英国卫生部门还有留样。由于当年使用的制备技术并不能消除垂体提取物中的异常蛋白,这些c-hGH中含有会导致克雅病朊病毒、也有AD相关的Aβ。

2018年,Collinge团队在《自然》杂志发表论文,证实了AD相关Aβ可以像种子一样诱发正常小鼠大脑内的Aβ沉积。令人惊讶的是,常温下保存了30余年的c-hGH,其中的Aβ依旧稳定,可以诱发小鼠大脑Aβ沉积。

在这之后,Collinge团队持续收集c-hGH相关报告,在2017年-2022年间又获取了8个有c-hGH治疗史的病例,这8位患者均非医源性克雅病,其中5人有显著的早发性痴呆症状。

8名患者中,患者2/3/4/5/8的症状与早发性痴呆一致,在多个领域出现进行性认知障碍,严重影响日常生活。患者3/4/5/8症状发作于38-49岁之间,患者2症状发作在55岁。

患者3/4/8已经诊断为AD,4/8有典型的遗忘症状并符合NIA-AA的诊断标准,3表现为非遗忘的语言症状。其余两例患者也符合NIA-AA对疑似AD的诊断标准。5人均符合DSM V对AD所致主要神经认知障碍的标准

其余3人中,患者1在42岁出现了符合NIA-AA定义的轻度认知障碍症状,患者7仅有主观认知症状,患者6无症状。

患者3的MRI和PET影响,可见双侧颞叶显著萎缩

患者1/4/5没有可用样本,研究者对其他5名患者进行了基因测序。患者2检测出了淀粉样蛋白前体蛋白基因(app)的意义不明变异(NM_000484.3:c.1486A>C; p.Lys496Gln),良性可能性较大;仅有患者2携带APOE4等位基因。其他的ABCA7、SORL1和TREM2等AD相关风险基因均未检出。

虽然没有患者1/4/5的遗传数据,但是他们并没有早发性痴呆或中风(可能与CAA有关)的家族病史,可以认为他们并非家族性AD基因的携带者。

也就是说,虽然这些患者表现与早发性AD相当一致,但他们却并未携带早发性AD基因。考虑到他们都很年轻,研究者认为他们的AD症状是由童年接受的c-hGH中的Aβ引发的,这是患者之间的唯一共性。

有趣的是,这几例患者的表现与散发性AD和家族性AD都不完全符合,研究者认为这可能是医源性疾病的固有特征。

这项研究仅涉及8个样本,规模较小,也有学者对其是否能够确证Aβ种子推动AD进展表示质疑。至少从公共卫生的角度,c-hGH治疗已经不复存在,我们无需担心相关的“传染”问题。但同时也需要关注外科手术等带来医源性传染风险。

关于好安森糖尿病治疗仪

好安森糖尿病治疗仪系出“人民健康家庭系统工程”,属于“四大系统工程”之一的“有序生命信息场工程”。好安森糖尿病治疗仪运用“钱学森系统学原理”,由好安森首席科学家何月蓉院士团队领衔科研攻关,倾尽心血打造,是“中医现代化”成果产品之一。


参考资料:

[1]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1-023-02729-2

[2]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4-0026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