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 2023-07-31 16:02:14
7月25日,《糖尿病护理》杂志发表了一项大型队列研究,基于10万多名参与者的9.1年随访结果显示,与非消费者相比,代糖的较高消费者(男性摄入量≥16.4mg/d,女性摄入量≥18.5mg/d)患2型糖尿病风险高69%。单种代糖也观察到摄入与发病风险的正相关,阿斯巴甜、安赛蜜和三氯蔗糖分别与2型糖尿病风险升高63%、70%、34%有关。
△《糖尿病护理》发表研究
代糖的高摄入与2型糖尿病发病风险有关
这项研究讨论的对象主要就是阿斯巴甜、安赛蜜和三氯蔗糖三种传统老代糖,它首次从日常饮食中量化了人工甜味剂的摄入量。
该队列涉及的105588名参与者中,79.2%为女性,中位年龄42.5±14.6岁,其中37.1%被定义为代糖消费者,中位摄入量为42.3±72.1mg/d,这约等于每天喝100ml代糖饮料。阿斯巴甜、安赛蜜和三氯蔗糖三种代糖的消费者分别占研究人群的28.1%、34.5%、13.9%。
在摄入人造甜味剂总量中,阿斯巴甜占比58%,安赛蜜占29.1%,三氯蔗糖占10.1%。代糖饮料、餐桌上的添加糖、添加糖乳制品则是代糖的主要摄入来源。
△每种人造甜味剂摄入占比(左)和人造甜味剂的来源(右)
队列的中位随访时间为9.13年,总随访946650人-年。研究开始后,有972名参与者被诊断为2型糖尿病,平均年龄59.2±11.4岁。
与不使用代糖的人相比,代糖消费者有更高的2型糖尿病风险,风险升高69%。阿斯巴甜、安赛蜜和三氯蔗糖三种代糖分别与2型糖尿病风险升高63%、70%和34%有关。
排除在随访前6年确诊的患者或排除具有心脏代谢相关2型糖尿病风险因素的参与者之后,结论的趋势仍未发生改变。
而一罐标准大小330ml的代糖饮料中,就含有约130mg代糖。显然,如果是为了规避糖,代糖并不是个好替代。
有研究显示,摄入代糖饮料会导致糖代谢紊乱,并伴有β细胞敏感性和胰岛素分泌降低;代糖可能促进脂肪生成并减少脂肪分解;代糖会干扰肠菌,导致血糖升高以及2型糖尿病相关代谢物水平升高。
无糖饮料长期喝,可能有健康隐患
世界卫生组织曾于今年5月发布一项关于非糖甜味剂的新指南,建议不要使用任何代糖来控制体重,因为基于现有证据,使用代糖不会带来任何成人或儿童在减脂方面的长期益处,长期使用代糖更有可能带来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死亡风险增加等潜在不良影响。
关于无糖饮料的健康隐患,公开的研究结果并不少见。
今年2月28日,英国《自然·医学》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认为,一种常用的人工甜味剂赤藓糖醇可能与心脏病事件相关。美国克里夫兰医学中心研究人员在1157名经过心脏病风险评估、有3年结局数据的人群中进行了初步研究。通过分析血液中的化学物质,团队观察到多种人工甜味剂(尤其是赤藓糖醇)的化合物水平在三年随访中与未来患心脏病和中风的风险增加有关。
△《自然·医学》杂志发表研究
该团队还进行了另一项实验,发现赤藓糖醇对血栓风险升高有影响。在8名健康志愿者摄入30克赤藓糖醇饮料后,研究人员检验其血浆水平,发现所有志愿者的赤藓糖醇水平持续增加,在2-3天里超过了凝血风险增加的阈值。研究人员认为这项发现或可表明赤藓糖醇水平提高与血栓风险升高相关。但他们也指出,此次研究的阵列中心血管风险因子发生率偏高,仍需确认对明显健康的受试者进行更长期随访中是否能观察到类似结果。
《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JACC)2020年发布的一项大型研究也显示了人工甜味剂可能与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有关。该研究在对超过10万名受试者随访10年后,与不喝人工甜味剂饮料的人群相比,喝人工甜味剂饮料最多(中位数为每天176.7毫升)的人群,心血管疾病风险升高32%。这项研究同样提示,代糖饮料并不是一个健康的替代品。
△《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发表研究
除了可能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代糖还可能影响人的血糖水平。2022年8月,《细胞》杂志发表的一篇研究论文指出,某些代糖不仅会影响人体微生物组成,还会影响外周血循环中的分子,继而影响个体对葡萄糖的耐受程度。
△《细胞》杂志发表研究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内分泌科主任医师母义明表示,这些含有甜味的代糖饮料,它和含糖饮料在导致糖尿病发生方面,并没有本质区别。“相反这些无糖的、甜的饮料,在导致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发生方面,可能比我们喝甜的含糖的饮料危害会更大。”
母义明指出,无糖饮料本身没有能量或者能量很低,喝一次的确不会像有糖饮料一样,引起血糖升高。目前强调无糖饮料的潜在风险,大都是基于长期大量喝的前提,“长期是以年为单位,目前的研究也都是按照年得出的结论,”偶尔喝一次,血糖没有变化,并不意味着长期没有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