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 2023-07-26 16:05:29
近日,由葛均波院士、霍勇教授牵头,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谢坤和李勇执笔的《高甘油三酯血症临床管理多学科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布。《共识》指出,管好甘油三酯(TG),可防心血管病、胰腺炎、糖尿病、脂肪肝等。
高甘油三酯增加心血管病、糖尿病、脂肪肝等风险
高甘油三酯与诸多慢性病有关。《共识》指出,高甘油三酯血症(HTG)不但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及急性胰腺炎的危险因素之一,也与超重/肥胖、胰岛素抵抗和2型糖尿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慢性肾脏病有明确关联。
因此,有效、长期的高甘油三酯管理可一箭多雕:不仅可降低心血管病风险,还可预防急性胰腺炎、肥胖、2型糖尿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等多种代谢性疾病。
那么高甘油三酯会有哪些危险信号?《共识》部分要点提示:
1.中国人群甘油三酯水平正在逐年升高。成年人中高甘油三酯血症(≥2.3毫摩尔/升)者占比为15%。心血管病、超重/肥胖、2型糖尿病等人群中高甘油三酯血症患病率为35%~50%。
2.轻中度高甘油三酯血症的首要风险是心血管病。重度高甘油三酯血症除需关注心血管病风险外,更需关注急性胰腺炎风险。临床流行病学和孟德尔随机化研究均显示,高甘油三酯血症与动脉硬化密切相关,是心血管剩留风险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3.高甘油三酯血症提示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是调控脂肪细胞储存能量的主要激素,胰岛素抵抗状态下脂肪细胞中甘油三酯水解增多,使循环中游离脂肪酸增多,从而加重胰岛素抵抗、增加2型糖尿病风险。
4.高甘油三酯血症与脂肪肝密切相关。在营养过剩、胰岛素抵抗状态下,肝脏中极低密度脂蛋白分泌虽增多,但甘油三酯合成远超极低密度脂蛋白分泌,甘油三酯逐步在干细胞胞浆内沉积,这是导致非酒精性脂肪肝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5.高甘油三酯血症也与慢性肾病密切相关。高甘油三酯是慢性肾病患者中最常见的血脂异常类型,高甘油三酯血症患病率高达44.4%。二者显著相关,其关联独立于高血压和2型糖尿病。
高脂高糖饮食、少动等会升高甘油三酯
高甘油三酯血症的病因包括遗传因素、饮食相关因素、疾病或代谢异常、妊娠以及药物因素。
发表在《美国预防心脏病学杂志》上的文章指出,甘油三酯是衡量心血管健康的重要指标,早在2018年美国胆固醇管理指南就将甘油三酯水平异常升高列为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风险增强因子”。有很多因素会引起甘油三酯异常升高,比如少动,多食高脂高糖饮食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及控制不佳的糖尿病、慢性肾病、甲状腺功能减退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继发性原因。
此外,一些药物也可能促进甘油三酯水平的升高,比如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胆酸螯合剂、类固醇激素、雌激素、免疫抑制剂、某些抗精神药物及他莫昔芬、环磷酰胺等抗癌药物。
△高甘油三酯血症病因分类
生活方式干预和治疗原发基础疾病是降低甘油三酯的基础
如何降低甘油三酯?《共识》指出,生活方式干预和治疗原发基础疾病是治疗高甘油三酯血症的基础。
1. 运动和减重
推荐每周至少进行150 min中等强度运动或75 min高强度运动。超重/肥胖者应进一步增加运动量,将体重降至相对合适的范围。
2. 营养管理
主要原则是控制总热量摄入。间歇性断食疗法也有助于减轻体重、降低甘油三酯。
△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的营养管理
3. 限酒和戒酒
建议甘油三酯<5.7 mmol/L的患者限制饮酒,酒精摄入量<30g/d;甘油三酯≥5.7 mmol/L的患者需完全戒酒。
4. 治疗原发基础疾病
对于疾病或代谢异常状态(如超重/肥胖、代谢综合征、胰岛素抵抗、2型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肾病综合征、自身免疫性疾病、艾滋病等)下的高甘油三酯血症,首先应积极治疗原发疾病。
对于药物相关性高甘油三酯血症,如皮质类固醇、噻嗪类利尿剂、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口服雌激素、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胆汁酸螯合剂、环磷酰胺、抗逆转录病毒药物、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等相关的高甘油三酯血症,如合并疾病状况允许,应考虑调整导致甘油三酯升高的药物治疗方案。
△ 降低甘油三酯的药物
以降低甘油三酯(TG)为主的调脂药物有贝特类药物、处方级ω-3脂肪酸和烟酸类药物,主要用于预防和治疗高甘油三酯血症(HTG)相关胰腺炎。接受他汀类药物治疗的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 )患者及ASCVD高危人群若仍存在HTG,建议加用处方级ω-3脂肪酸[优选二十碳五烯酸乙酯(IPE)]或贝特类药物(优选非诺贝特),以降低ASCVD剩留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