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卫组织宣布:阿斯巴甜可能对人类致癌!含阿斯巴甜的食品还能不能食用?喝无糖可乐每天别超这个数~

更新时间 2023-07-14 16:32:51

据世卫组织官网14日消息,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世界卫生组织(WHO)和粮食及农业组织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JECFA)今天发布了阿斯巴甜对健康影响的评估结果。

IARC引用了对人类致癌的“证据有限”,将阿斯巴甜归类为可能对人类致癌(IARC 2B组),JECFA则重申了40mg/kg体重的可接受每日摄入量。

 

  阿斯巴甜被列为“可能致癌物”

无糖饮料每天不要超过9~14罐


癌症是全球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每年有六分之一的人死于癌症。”WHO营养与食品安全司司长表示,阿斯巴甜的评估表明,虽然安全性不是常用剂量的主要问题,但已经描述了潜在影响,需要通过更多更好的研究进行调查。

JECFA的结论是,评估的数据表明没有足够的理由改变先前确定的阿斯巴甜每日可接受摄入量(ADI)0-40毫克/公斤体重。因此,委员会重申,一个人每天的摄入量在这个限度内是安全的。例如,假设没有从其他食物来源摄入,一罐含有200或300毫克阿斯巴甜的无糖软饮料,一个体重70公斤的成年人每天需要消耗9-14罐以上才能超过可接受的每日摄入量。

评估结果指出,IARC和JECFA对阿斯巴甜影响的评估基于从一系列来源收集的科学数据,包括同行评审论文、政府报告和出于监管目的进行的研究。这些研究已经通过独立专家的审查,两个委员会都已采取措施确保其评估的独立性和可靠性。

与此同时,IARC和WHO将继续监测新证据,并鼓励独立研究小组就阿斯巴甜与消费者健康影响之间的潜在关联开展进一步研究。 

阿斯巴甜被列为2B类致癌物:对人可能致癌,但证据有限 

根据物质可导致癌症的确定性水平,IARC大致将致癌性分为5个等级,包括1类(有确认致癌性)、2A类(很可能有致癌性)、2B类(有可能致癌)、3类(尚不能确定是否致癌)、4类(基本无致癌作用)。 

2A和2B的界定类似但又有区别:2A类致癌物是对人很可能致癌,此类致癌物对人的致癌性证据有限,对实验动物致癌性证据充分。2B类致癌物则是对人可能致癌,此类致癌物对人致癌性证据有限,对实验动物致癌性证据并不充分;或对人类致癌性证据不足,对实验动物致癌性证据充分。

△部分常见物质致癌性划分 

阿斯巴甜此次被列为2B类致癌物,同一等级的还包括美发师或理发师的职业暴露、汽油发动机尾气、铅。2015年10月26日,IARC曾发布报告,将新鲜牛羊肉等红肉的摄入列为2A类致癌物。 

IARC称,根据人类癌症(特别是肝细胞癌这种肝癌)方面的有限证据,将阿斯巴甜归类为2B类。在实验动物中发现的致癌证据有限,与导致癌症的可能机理有关的证据同样有限。 

世卫组织食品和营养标准和科学建议处处长Moez Sanaa博士介绍,JECFA还在动物和人类研究中考虑了癌症风险的证据,并得出结论,食用阿斯巴甜与人类癌症之间存在关联的证据并不令人信服,“我们需要开展更好的研究,在现有队列中进行更长时间的随访并重复开展饮食问卷调查。我们需要开展随机对照试验,包括与胰岛素调节、代谢综合征和糖尿病相关的机理途径的研究,特别是与致癌性相关的研究”。 

IARC此前在官网发布的消息还强调,上述分类反映了某些物质可能导致人类癌症的科学证据强度,但并不表明在给定的暴露水平或暴露途径下癌症发生的风险程度。 

需要注意的是,IARC开展的是对阿斯巴甜的“危害识别”研究,这是了解物质致癌性的第一个基本步骤。致癌风险评估的任务则由JECFA完成,他们确定在特定条件和接触水平下发生特定类型伤害(例如癌症)的可能性,两家机构的工作独立而互补。 

添加了阿斯巴甜的食物还能食用吗? 

目前,国内市场也有多款产品将阿斯巴甜作为添加剂,那么,阿斯巴甜被列为2B级致癌物后,相关食物还能放心吃吗?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翟天昶认为,糖也好,代糖也罢,其作为添加剂的一种,当讨论与健康的关系时,必须结合剂量来谈论,因为所有食物的过量摄入对健康都会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只不过过量摄入对健康的影响机制和剂量反应关系不同,因而安全摄入量范围存在一定差异,这决定了不同的添加剂之间也存在一个相对健康或危险的关系。

至于此次权威机构提示阿斯巴甜致癌性的意义,翟天昶表示,这就像警示标签,已有研究表明,警示标签或者科普宣传会对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产生一定影响。如告诉提醒消费者某种食物长期过量摄入的危害,这种警示可能会对消费者消费摄入该食物的行为会产生一定程度的约束,从而有利于避免代糖的过量摄入,以免对健康造成不利影响;反之,如果这个提示不存在,大部分人可能根本不会注意到这类信息,甚至认为代糖可以无限制的吃,并不会对健康产生影响。

北京营养师协会理事、清华大学公共卫生硕士顾中一表示,即使宣布阿斯巴甜是可能致癌的物质,也并不意味着这种甜味剂不能正常用了,“这个跟一般意义上的有毒性之类的是两个概念”。 

事实上,代糖与健康的关系一直存在争议。今年5月,世界卫生组织发布了一份关于非糖甜味剂的新指南,建议大多数人应避免食用安赛蜜、阿斯巴甜、糖精、三氯蔗糖、甜菊糖等非糖甜味剂。但是,由于证据的不确定性,世界卫生组织表示,这些建议是“有条件的”,意味着它们可能需要由不同的国家以不同的方式实施,各国没有义务遵循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 

专家:天然甜味剂相对安全风险更小

目前来看,甜味剂作为蔗糖替代物已经形成一种趋势。”江南大学食品学院教授华霄认为,甜味剂并不是必然选择。“根本问题是当前消费者从食品中摄入能量过多,超过了人体正常需求。”在他看来,不是甜味剂或糖本身不好,而是过量不好。“一些市民为了克制能量摄入过多而选择零卡的甜味剂替代高能量的白砂糖,但如果日常能遵守膳食指导,做到能量平衡,那就不需要刻意规避白糖,也不需要选择甜味剂来代替。”

华霄认为,天然甜味剂和人工甜味剂都属于食品添加剂,如果按照食品添加剂国家标准来使用,可以认为都没有安全问题。“但如果在长期摄入的情况下,可以认为天然甜味剂更健康,因为天然甜味剂已经在自然界长期存在,其结构更容易在各种代谢途径中被代谢掉,不会累积在人体内。”

 

华霄介绍,天然甜味剂一般是指从植物中提取得到的,目前实现商业化生产的主要有三种,其中在全世界用得最多最广泛的天然甜味剂是甜菊糖苷,它是从南美洲一种菊科植物的叶片中提取出来的天然物质,而我国是世界最大的甜叶菊种植国和甜菊糖苷生产国;此外,罗汉果里面的罗汉果苷以及甘草中的甘草酸也是天然甜味剂,但这两种甜味剂目前因为种植量和生产成本问题,价格相对较高,没有大规模推广。

对于市民选购带甜味剂的食品或饮料,华霄建议优先选择添加天然甜味剂的。“天然甜味剂的原料是植物,并且有较长的食用历史,像甜菊糖苷在人的大肠中可以被微生物发酵代谢;而人工甜味剂则是通过化学反应合成的,人体一般不能代谢,安全性存在一些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