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 2023-03-24 17:52:44
近日,《自然-医学》发表一项来自复旦大学、哈佛大学等研究机构的成果,表明保持健康的饮食模式与降低慢病风险有关,8种饮食模式中,低胰岛素饮食、低炎症饮食、降低糖尿病风险饮食更有可能降低各种慢病风险。
这项研究通过对近20万人长达32年的随访数据,评估了8种饮食模式与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卒中等)、2型糖尿病和癌症的关联性。
8种饮食模式分别为:
1、得舒饮食(DASH):主张低脂、低盐、低糖,提供均衡营养。以精肉、家禽、鱼类作为主要的蛋白质来源,并均衡摄入蔬果、乳制品、谷物、豆制品、坚果、少量的脂肪和甜食;同时减少盐和饱和脂肪的摄入,比如饮用低脂牛奶、不吃或少吃肥肉。
2、地中海饮食(AMED):人们普遍认为地中海沿岸居民寿命更长,患癌症和心血管疾病的概率也更低。主要包括:蔬菜和水果(这两类食物占据了地中海饮食金字塔中很重要的位置);橄榄油;全谷物主食、豆类制品;每周至少两次鱼和海鲜类食品;适量的红葡萄酒和水。此外,地中海饮食限制甜食和红肉。
3~4、低胰岛素饮食(rEDIH)和低炎症饮食(rEDIP):全身性炎症和高胰岛素血症被认为与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癌症有关。这两种饮食模式基于特定食物与胰岛素血症和炎症生物标志物的关联而制定。
5、世界癌症研究基金会/美国癌症研究所饮食(WCRF/AICR):世界癌症研究基金会/美国癌症研究所提出饮食、营养和运动在预防癌症方面的作用。
6、健康植物性饮食(hPDI):强调以自然植物源性食物为主,少量摄入动物源性食物,以降低高血压、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风险。
7、糖尿病风险饮食(DRRD):通过增加谷物纤维、咖啡、水果和坚果摄入量,降低红肉、加工肉类、含糖饮料等方式,降低糖尿病患病风险的饮食模式。
8、2010替代健康饮食(AHEI-2010):基于慢病预测开发的饮食模式,强调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坚果/豆类、ω-3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不鼓励吃含糖饮料和果汁、红肉和加工肉类、钠和反式脂肪酸,可适当摄入酒精。
2型糖尿病与饮食模式相关性最强,多种饮食可降低癌症发生风险
2型糖尿病与饮食模式相关性最强,特别是低胰岛素饮食、低炎症饮食、降低糖尿病风险饮食,提示饮食模式与胰岛素抵抗和2型糖尿病的病理生理之间可能存在联系。这三种饮食模式同样也与心血管疾病结局强相关,主要影响冠心病和卒中。
高依从性的低胰岛素饮食、低炎症饮食或降低糖尿病风险饮食受试者发生所有类型癌症、肥胖相关癌症、吸烟相关癌症的风险有所降低。
世界癌症研究基金会/美国癌症研究所饮食与2型糖尿病风险呈正相关,但与冠心病、卒中、肥胖和吸烟相关癌症无关。
文章表示,癌症致癌原因多种多样,如吸烟、肥胖、缺少运动等,部分癌症(如结直肠癌)可能与饮食有关,部分则无关。考虑到癌症的异质性,仅根据现有研究来看,若单依靠饮食模式可以降低10%左右的患癌风险,就已经很不错了。
3种食物与慢病正相关,6种食物与慢病负相关
从具体的食物来看,咖啡、全谷物和甜点与慢病呈负相关,即这些食物吃得越多,罹患慢病风险越低。加工肉类、低能量饮料、红肉、炸薯条、高能量饮料和鸡蛋与慢病呈正相关,即这些食物吃得越多,罹患慢病风险越高。甜点可以降低慢病风险有些令人出乎意料,文章表示可能是因为甜点与某些不利于代谢的食物存在负相关,如西红柿和鸡蛋、巧克力中的类黄酮等。
去除咖啡成分后,低胰岛素饮食、低炎症饮食、降低糖尿病风险饮食与慢病风险相关性减弱,但整体趋势相似。因为这三种饮食模式认为咖啡与心脏代谢性疾病风险较低有关。
相比于其他饮食模式,低胰岛素饮食、低炎症饮食、降低糖尿病风险饮食与上述慢病风险相关的食物更多,如咖啡、葡萄酒、加工肉类、红肉、炸薯条和含糖饮料,且低胰岛素饮食、低炎症饮食中相关水果和蔬菜更少(绿色蔬菜除外)。说明饮食的代谢效应是累积发生的,反映的是整体饮食,而不是某几种食物占主导影响,或是单个食物的累加。
▲饮食模式与具体食物的相关
综上所述,坚持健康饮食与慢病风险降低有关,特别是低胰岛素饮食、低炎症饮食、降低糖尿病风险饮食。
制定成人膳食指南的目的是提供与食物相关的选择和建议,来满足人体的营养需求,帮助预防与饮食相关的慢病,而慢病的病理生理过程离不开脂质、血压、血糖、胰岛素血症和炎症等因素。从本次研究结果来看,高胰岛素血症和炎症受到饮食因素影响最大,在多种疾病上均有体现,考虑到低胰岛素饮食、低炎症饮食是基于特定食物与胰岛素血症和炎症生物标志物的关联而制定的,这两种饮食模式可能为预防慢病饮食指南提供参考,未来还需继续探索饮食和整体健康之间更具体的关联机制。
关于好安森糖尿病治疗仪
它的动磁探头能够产生50 Hz、200倍于地球磁场的正弦交变磁场,作用于胃经的足三里穴或肾经的涌泉穴,每次30分钟,可起到健脾和胃、散热生气的作用,在辅助治疗2型糖尿病的同时,还能同步提高机体的免疫力。
参考资料: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1-023-022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