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 2022-01-17 10:09:20
饮食治疗糖尿病是需要长期坚持的过程,很多糖友可能一开始都很遵守原则,但是慢慢地忽略了一些重要的细节,使得血糖忽高忽低,影响情绪和日常生活。在这里列出8个容易被忽视的细节,只要糖友稍加注意,降糖就会轻松很多。
糖友不能忽视正确的进餐顺序,“先菜后饭,血糖减半;先饭后菜,血糖翻番”。
按照汤-蔬菜-肉类-主食的顺序进餐。首先是喝一碗清汤,然后进餐蔬菜类食物,再进餐动物性食物,最后进餐主食,主副食之间有稍许的时间间隔,这会使得餐后血糖得到控制。
根据《中国2型糖尿病膳食指南》推荐,糖尿病患者需调整进餐顺序,养成先吃蔬菜、最后吃主食的习惯。研究显示,按照蔬菜-荤菜-主食的顺序进餐可降低餐后血糖波动。长期坚持,还可使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血糖及HbA1c水平显著降低。
糖友吃饭时要细嚼慢咽,切记狼吞虎咽。
食物在口腔反复咀嚼时,可以刺激唾液的分泌。唾液中含有许多消化酶,有助于食物的消化。有实验证明,粗嚼者比细嚼者要少吸收蛋白质13%、脂肪12%。
人在进食5分钟后,食欲才会下降。所以从降低食欲的角度来讲,细嚼慢咽可以避免食物摄入过多。
各种食物对血糖的影响不同,烹调方法对血糖也有影响。总的来说,各类食物做得越稀、越烂,消化吸收得越快、越充分,血糖也就升的越高。
所以,糖友在烹调食物时应注意以下原则:
1、烹调食物时不要使用太多的调味料,应尽量清淡。
2、炒菜前可将食物在开水中焯熟,可以减少炒的时间,减少吸油量。
3、煮粥时可以加入一些薏米、绿豆等粗粮,可以缓解餐后血糖升高速度。
粗粮含有较多的膳食纤维,有一定延缓餐后血糖升高、降脂、通便的功效。然而,如果进食粗粮过多,可导致一次性摄入大量不溶性膳食纤维,易造成早饱、腹胀、消化不良,甚至还可能影响下一餐的进食;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部分常量和微量元素的吸收。
糖友主食宜粗细搭配,吃干不吃稀。主食摄入量可控制在每餐50-100克(生重)之间,不宜低于50克。血糖指数较低的全谷物、粗杂粮及杂豆类宜占主食摄入量的1/3至1/2,以利于餐后血糖控制。
高蛋白饮食具有良好的饱腹感,有利于控制食欲,同时也还有利于增强机体抵抗力。
可适当增加优质蛋白质的摄入,减少肥肉和加工肉制品的摄入。优质蛋白质除了牛奶、鸡蛋、鱼虾、瘦肉等动物蛋白之外,还包括大豆及其制品。中餐和晚餐每餐应包括75克左右的瘦肉类、鱼虾和/或大豆及其制品。
糖尿病肾病患者不宜采用高蛋白饮食,可在营养医师或营养师的指导下,根据肾功能情况调整蛋白质摄入量。
蔬菜能量密度低,膳食纤维含量高,增加蔬菜摄入量可以降低混合膳食的血糖指数,有利于增加饱腹感和控制血糖。
根据不同种类、颜色的蔬菜和水果的营养特点不同,糖友可采用“3-2-1”蔬菜模式安排每日的蔬菜。
“3-2-1”蔬菜模式有两层含义:
1、全天蔬菜可按照绿色叶菜300克(如油菜、菠菜、苋菜、卷心菜、茼蒿菜、白菜等)、其他种类蔬菜200克(如茄子、青椒、西红柿、白萝卜、豆角等,不包括土豆、山药、南瓜、藕、慈姑、芋艿等)、菌藻类100克(如新鲜或水发的蘑菇、香菇、金针菇、海带、紫菜、黑木耳等)安排。
2、中餐或晚餐可按照每餐吃3两绿色叶菜、2两其他种类蔬菜及1两菌藻类。老年患者可适当减少蔬菜摄入量。
另外,血糖稳定的糖友可选择血糖指数较低的水果,如樱桃、李子、柚子、苹果、柑橘、梨、桃子、小番茄等。应合理安排食用水果的时间,可选择两餐中间或者运动前、后吃水果,每次中等大小水果1个(100-150克),每日1-2次。
奶类中含有丰富的钙和优质蛋白质,发酵奶更容易被人体消化吸收,有益肠道健康。建议每天吃300毫升液态奶或相当量奶制品。
瓜子、花生、杏仁、腰果、开心果、核桃、松子等坚果含有多种有益健康的脂肪酸、蛋白质、矿物质等营养素。可作为零食在两餐之间食用,每日10-15克。但油脂类坚果脂肪含量高,不可过多食用。
烹调油摄入过多会导致膳食总能量过高,从而引起超重及肥胖,对血糖、血脂、血压等代谢指标不利。因此,糖尿病患者应清淡饮食,注意选择少油的烹调方式。建议每日烹调用油量控制在30克以内,食盐用量不超过6克。不建议饮酒,特别是白酒。
水是生命之源,可以调节机体新陈代谢,促进体内代谢废物的排出,足量饮水有利于身体健康。建议每日饮水1500~1700毫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