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 2023-08-24 17:00:52
出伏,一冷一热的过渡阶段,虽然当下时节已经立秋,但暑热依然未退,气温的最大改变是“温差大”。出伏是由夏入秋、由热转凉、阴阳变化的关键过渡阶段。
从今年出伏(8月20日)到秋分(9月23日)的35天,是一年中气温波动最大、最频繁的时间,对于心血管等多个器官都是考验。秋天阳气逐渐衰退,气候转凉,体质较弱的人,极易发生或复发以下疾病:
1.心脑血管疾病
秋季昼夜温差增大,人体血管在低温下收缩,血流减慢,容易导致心脑供血不足或血压不稳,诱发头痛、头晕、中风、胸痛等心脑血管疾病。
2.呼吸道疾病
秋季对应金,也就是中医讲的肺。秋季气温降低、气候干燥,容易导致外邪从口鼻而入,侵袭肺脏,引发感冒、鼻炎、肺炎、支气管炎、哮喘等呼吸道疾病,其中鼻炎、哮喘等还与季节性过敏有关。
3.胃肠道疾病
立秋后天气仍热,雨水多发,湿热交蒸。如果不注意祛除夏天残留之湿,致使脾伤于湿,人体就可能出现饮食不化、恶心呕吐、腹痛便溏、体弱倦怠等症。
此外,肺主皮毛,喜润恶燥,老人在秋季不仅容易干咳,皮肤也可能因干燥或皮肤微循环变差而瘙痒,要注意保湿。
做好4件事离秋病远一点
1. 不要喝水太少
出伏后迎来“秋老虎”,气温仍然比较高,人体出汗多,再加上湿度降低,天气逐渐变得干燥,更是会加速身体水分流失。
如果不及时补充水分,会让血液变得粘稠,增加心血管疾病发作的风险。研究表明,每天喝6~7杯水比喝2~3杯水,发生心血管意外的概率更低。血液最黏稠的时间段是半夜到清晨。睡前喝半杯水,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心血管病风险。
2. 不要过度贪凉
出伏后应关注冷暖变化,根据气候适当增减衣物。如果气温明显下降,仍穿着单薄,极易受到寒冷刺激,引发感冒等疾病。
早晚穿衣,要注意护好脖子、后背、脚部。因为这些部位都是血管最丰富的地方,一旦受凉会促使血管急剧收缩,引发危险。
3. 不要睡得太晚
出伏后,如果睡眠不足,一方面是容易加重秋乏,另一方面也容易导致血压不稳,引发心血管疾病。
所以,出伏后可不要再熬夜了。如果秋乏明显,可以夜里提前一些入睡,增加1个小时左右的睡眠,或者通过午睡增加睡眠。
4.经常运动
秋季开始日夜温差大,不宜过早、过晚外出锻炼;运动时间和强度都要量力而行。
夏秋交接之后,人极易倦怠、乏力,运动则能增强心肺功能。推荐太极拳、八段锦等方式增强人体抵抗力。
风险升高。当然也毋需过度紧张,随时监测自己的身体状况,有需要的情况下及时就医。
关于好安森糖尿病治疗仪
好安森糖尿病治疗仪系出“人民健康家庭系统工程”,属于“四大系统工程”之一的“有序生命信息场工程”。好安森糖尿病治疗仪运用“钱学森系统学原理”,由好安森首席科学家何月蓉院士团队领衔科研攻关,倾尽心血打造,是“中医现代化”成果产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