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人一定不能吃粽子?掌握这8个技巧也能健康吃粽子!

更新时间 2023-06-19 16:42:04

端午佳节临近,节日气氛越加浓郁,粽子成了我们餐桌上必不可少的美食。然而,大多数粽子都由糯米制作而成,粘度较高、不易消化、含糖量较大,易升高血糖,对糖尿病人来说并不友好。

那么,糖尿病人就一定不能吃粽子吗?怎么吃粽子对血糖影响小呢?其实,掌握以下8个小技巧,糖尿病人也是可以健康吃粽子的! 

1.血糖控制良好可以适当吃粽子 

什么是血糖控制良好的标准呢?对于大部分糖友而言,血糖控制良好是指空腹血糖在4.4~7.0mmol/L,非空腹血糖<10mmol/L。但对于部分高龄老年人(>80岁),血糖标准可以进一步放宽,空腹血糖在6.0~8.0mmol/L,非空腹血糖<12mmol/L。


2.选择合适的粽子种类 

粽子的种类繁多,血糖控制稳定的糖友们应尽量选择含热量比较低的粽子如白粽、红豆粽和八宝粽,尽量避免热量高的蜜枣粽、莲蓉粽等。此外,蛋黄粽和鲜肉粽含盐量及油脂量高,容易诱发高血压、血脂升高,不建议糖友食用。 

3.吃粽子要控制总量 

糖友若是想吃粽子,可以在吃正餐时用吃粽子来代替米饭,但千万不能当成点心或者零食来吃。粽子完全可以替代主食,一般在血糖控制良好的情况下,每次食用粽子尽量小于80g。吃完粽子后一定要减少当天的主食量。

4.先冷藏,再加热 

新鲜的粽子或真空包装的粽子,先冷藏24小时后,再加热放凉后食用。糊化后的淀粉在低温下,将易消化的淀粉部分转化为不被小肠吸收的惰性淀粉,惰性淀粉比普通淀粉引起的血糖反应更小。 

5.选择恰当的时间吃粽子 

吃粽子最合适的时间的是早餐和午餐时,晚上活动少,且胃肠蠕动减慢、消化液分泌减少,不易消化,所以吃粽子不适合在晚餐和晚上吃,更不要在睡前2小时当加餐吃。对于老年糖友而言,冷粽子不易消化,尽量吃温热的粽子。


6.吃粽子时搭配蔬菜 

糖友在吃粽子时应搭配蔬菜,最好是先吃点蔬菜,再吃粽子,这样的饮食顺序,可以延长碳水化合物的分解时间,减缓小肠对糯米中糖分的吸收延缓血糖的上升,避免血糖产生剧烈波动。另外,胃酸过多的糖尿病患者还可以通过搭配蔬菜来缓解糯米对胃的刺激,减少胃酸分泌,从而避免单独吃粽子的烧心感觉。吃粽子时要慢一点,细嚼慢咽,避免餐后血糖升高过快。 

7.吃粽子后适量增加运动 

食用粽子后应适当运动,通过运动消耗部分能量,保证餐后血糖的持续平稳。一般而言,进食100g的粽子,摄入的热量大概在200kcal左右,需要散步1个小时才能完全消耗掉。在饭后1小时后开始适当地进行运动,如步行、慢跑、太极拳等,以便于餐后血糖降低,防止血糖波动。

8.及时监测血糖 

糖友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按照医嘱,按时服用降糖药,也应进行血糖监测,尤其是在食用粽子前后,可及时掌握自己的血糖变化情况,若发现血糖显著升高,应尽快寻求医生的帮助。